虎嗅注:由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科幻小说改编拍摄的影片《流浪地球》2019年春节档大热。在特效备受好评之外,有关剧本乃至刘慈欣价值观等方面的吐槽也已渐多。作为一部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作品,爆红的《流浪地球》或将对接下来的中国科幻文学及科幻电影带来深远影响。本文转自“中国企业家杂志”(ID:iceo-com-cn),作者:梁睿瑶,编辑:齐介仑。 口碑大热的科幻电影《流浪地球》终于在2月8日零点首次拿下单日票房冠军。根据猫眼实时数据,截至2月9日,《流浪地球》上映5天,累计票房达到14.46亿元,超越此前的春节档领跑者《疯狂外星人》。 随着票房上升,对于电影一边倒的好评也趋于冷静,豆瓣评分已从2月5日的8.4降为8.0。 这是一个颇为波折的项目。筹备4年,市场前景不明,资金中途差点断掉,吴京加入之前整个剧组最大咖是“黄金绿叶”吴孟达;它同时也备受关注,原著作者是雨果奖首位亚洲获奖者刘慈欣,众多原著粉忐忑等待,在《三体》电影版销声匿迹后,它也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首部硬核科幻大片。 《流浪地球》原著发表于2000年的《科幻世界》杂志,是刘慈欣的早期作品。这一作品虽然有弘大的宇宙构思,苍凉的末日氛围,但是硬伤同样明显,且不说“地球发动机”这种作者后来自己都怀疑过的设定,人物刻画单薄、对话生硬等先天缺陷,也加大了电影的改编难度。 从电影上映初的反响看,足够有诚意的特效弥补了剧情和人物上的大块硬伤,出于对国产科幻片的支持,好评居于多数。但是导演郭帆始终是忐忑的,在面对媒体时,他直言,担心观众会拿《流浪地球》与好莱坞电影对比,尤其是对比《星际穿越》,他会直接傻眼。 评分回归冷静,也给了观众一个旁观中国科幻电影的契机。如同前几年《大圣归来》带起的国漫热潮一样,一时的追捧很难改变行业现状,过高的期望反而让后面的作品承受巨大压力,上映不如预期便恶评如潮,让后继者如履薄冰。 刘慈欣也呼吁过外界,对中国少有的大制作科幻电影多一些宽容,少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。毕竟影迷热衷对比的好莱坞,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《弗兰肯斯坦》发展至今,才在海量良莠不齐的影片中打磨出了影迷念念不忘的经典。 小众求生的中国科幻 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系,已经能够根据观众的喜好来确立并发展影片类型,同时倒逼作品创作,好莱坞层出不穷的科幻大片也得益于此。 相比之下,中国科幻电影甚至小说,在《三体》获奖之前,均属于小众领域。那时候最热闹的科幻圈子是位处西南的《科幻世界》杂志社,这本杂志推出了刘慈欣、王晋康、何夕等科幻作者。 2004年,新人钱莉芳的历史科幻小说《天意》出人意料地成为《三体》之前商业最成功的科幻小说单行本。现在看来,这名历史教师的作品有着对话直白、文笔生硬的缺陷,但在当时却卖出了15万册的销量。要知道,第二年推出的刘慈欣的《球状闪电》仅卖出5万册,《三体》更是一度没有单行本,先在杂志上连载了大半年。 15万册,在科幻文学史上足以立下一个里程碑,但是在主流的青春文学领域,不足为奇。 2003年,正当红的郭敬明出版了长篇小说《幻城》,全年销量超过80万册,登上2003年全国年度畅销书销量第一名,郭敬明次年出版的《梦里花落知多少》都没能把前者打下来,仅屈居第二。不仅如此,各种抄袭风波也没能阻止这两部小说销量破百万。 科幻真正走入主流视野,是2015年《三体》获得了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。此时,距离《三体》第一部连载已过去9年,距离《三体》第三部出版也已过去5年。 获奖之时,刘慈欣曾对《中国企业家》表示,他从开始创作的那天起,就意识到作品有着商业属性,必须考虑市场。 但是科幻作品影视化,比将小说带入主流视线更难。上文提及的《天意》,已经于2018年改编为网剧,由欧豪、乔振宇、张丹峰等主演,在优酷平台播放,但是水花不大。 刘慈欣自己也对科幻电影的运作观察了三四年,与国内一线导演、制片人均有接触。他总结出了一个特点,那就是,近年中小成本影片的成功,如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《泰囧》《致青春》等,会让制片方搁浅大成本科幻片的运作。 如果制片方能够用5000万赌一部可能大卖的小成本影片,为什么还要花几个亿,承担更大风险,去拍一个市场前途更晦暗的科幻片呢?2017年上映的科幻经典续拍《银翼杀手2049》在国内票房遇冷,据猫眼数据统计,《银翼杀手2049》的首日票房仅1607.6万元。虽然有《爱乐之城》的高司令主演,豆瓣评分8.3护体,但最终在内地市场,电影累计票房止步于7695.8万元。 《流浪地球》拍得不容易。拍摄期间,各种问题不断叠加,项目不断超支,曾经的出品方万达影视也在后期退出了项目。“钱”的问题差点让项目搁浅。 对于电影制片方拿到了中影5000万美元以及北京文化1亿人民币投资的传言,《流浪地球》制片人龚格尔在接受腾讯娱乐旗下《贵圈》采访时予以否认,他表示电影成本绝对没有那么高,在春节档中属于成本适中的影片。 即使传言为真,这相比《星际穿越》1.65亿美元的制作成本还差得很远。 《三体》之后,好故事难寻 《流浪地球》在春节档的逆袭,让国产科幻电影走入人们视线。面对被好莱坞养刁了胃口的观众,国产科幻片的“硬核”经不经得起敲打,还有待考验。 影片上映5天后,观众的焦点已经从对特效的满意,转变为对剧本的吐槽。电影剧情截取了原著中从“刹车时代”到“逃逸时代”的一小段,而原著本身就只是一个中篇小说,因此编剧做了大量原创扩充,包括男主亲人、救援队、空间站牺牲等等。原著中,充满讽刺的反转结尾却省去了。 男主和妹妹过于中二的“熊孩子”性格,剧中人物情感不足的对白,加上技术上的各种错漏,引发了大量吐槽。拖着地球逃离太阳系的设定,有人认为惊艳,有人认为荒谬。 其实,小说中一直存在“地球派”和“飞船派”的斗争。刘慈欣在创作谈中提及,从科学角度讲,他本是个“飞船派”,但是推动星球逃跑的意象更具科幻美感。2000年,科幻作者杨平的一个“回乡情节”结论,彻底点醒了刘慈欣。 “在《流浪地球》中能看到的,就是这样一个行者带着孤独和惶恐起程的情景。”刘慈欣在《科幻世界》30周年纪念刊中写道。 也许一个作品的“硬核”,就是作者在创作时都不曾意识到的一个核心。你年轻气盛时,闯荡四方,以为自己毫无挂念;然而年岁渐长,才发现心中其实抹不掉“回乡情节”,它可能是现实中的家乡,也可能是流浪途中拖行的“地球”。 “硬核”激起共鸣,赢得市场,需要讲好一个故事。 《流浪地球》的大热或许会带动科幻电影的投资,但是成本并不会成为科幻电影的真正瓶颈。因为科幻的范畴不局限于拯救地球,一个好故事、一支靠谱的团队和一条经得起推敲的逻辑线,足以支撑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。 2007年推出的独立电影《这个男人来自地球》,成本不到2万美元,近90分钟的剧情就在一栋房子的客厅里展开,电影最终大获成功,在IMDb评分高达8.4;2013年首映的《彗星来的那一夜》,凭借5万美元的成本,在6个国家和地区上映,截至2014年7月,它仅在美国就获得了6.89万美元的票房。 但是,中国的科幻作品一直在小众圈里徘徊,真正“出圈”的作品寥寥无几。刚刚获得雨果奖时,刘慈欣曾对媒体称,中国的科幻文学还没有为电影的改编做好准备,一是有影响力的作品不够,二是科幻作者对于IP运作、作品改编等都很陌生。 刘慈欣本人对于作品被改编,态度非常豁达。根据财新报道,2018年11月,参加克拉克奖颁奖典礼的刘慈欣谈到《流浪地球》时表示,电影与小说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,只要拍得好看,改得只剩标题都可以。 《三体》之后,刘慈欣休息了很长时间。2018年年初,他曾对《中国企业家》表示,已经在构思一部与《三体》同体量的作品,没有预计动笔时间。 这期间,除了郝景芳获奖的《北京折叠》昙花一现,尚未出现一部影响力堪比《三体》的科幻作品。 中国科幻不能只有刘慈欣,科幻电影不能只取材于一个作者的作品,否则编剧黔驴技穷之际,说不定会推出一部《流浪地球大战三体人》。
虎嗅 · 春节值班编辑团 “过年码字,他们叹:苦中作乐。 殊不知,值班饮酒,最为嗨森。” 我是值班编辑周余 为你推荐今日好文 |